镜头里的抗疫故事
来自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的主管护师孔娅娅一站到镜头前,泪水便悄悄滑落脸颊。
李 舸摄
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护师吴映霖。 |
3月17日,甘肃省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离开位于武汉东西湖的驻地,返回家乡。离别之时,驻地的工作人员深情相送。 |
3月9日晚10时,武汉洪山方舱医院休舱前最后一夜,医护人员在巡夜时与患者道别。 |
在社区中心门口值班的出租车司机。 |
眼下的武汉,樱花吐蕊,草木欣欣。春天真的来了。
一个月前,中国摄影家协会派出赴湖北一线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(以下简称小分队),逆行武汉。他们用镜头记录抗疫故事,为全国驰援湖北的一线医护人员留下战“疫”肖像。
为“最可爱的人”造像
为“新时代最可爱的人”造像,是小分队此行的主要目的。“我们不敢说百分百覆盖,完成98%以上已经没问题了。”小分队领队、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透露,目前他们已经为4万多名医护人员拍摄了肖像。
自2月20日出发前往武汉以来,小分队一行5人分为两组,即刻投入忙碌的工作。“刚开始很辛苦,每天几乎在医院工作12个小时。”李舸说,他们拍摄有两个基本原则,一是不能影响正常的救治和诊疗,二是不能影响医护人员的安全和休息。“在医院拍摄,我们选择的时间是医护人员交完班、进入清洁区休息空间的一个小空当。是否接受拍摄,也完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。”
李舸拍摄的一组“你是我最牵挂的人”专题照片,在网上引发热议。照片中,医护人员面对镜头,调出手机里为患者诊治、送患者出院或者紧张工作的瞬间,摘下口罩,让自己的完整面容与患者映现在同一画面。
“这组照片的创意,是医护人员无意中提供的。”李舸说,拍摄肖像时,医护人员经常会说,特别惦记某某床的患者,“这一点特别打动我。”
这组照片中,医护人员的表情是肃穆的。李舸认为,沉静就是力量,这种素朴的表达,也许更为深刻。这些照片没有做过任何后期处理,以最真实的面目呈现出来。“我认为照片要靠情感说话。情感到位了,即使在拍摄环境下光线差一点、不那么清晰,都没有关系。”
拍照之余,小分队还增加了一个“自选动作”,那就是给拍照的每一名医护人员录一段视频。视频的提问只有一个:疫情之后,你最想做什么?“好多人一开口就哭了。”李舸说,“因为在他们眼里,我们和手里的相机、手机已经不再是陌生人和冰冷的设备,而就是他们的父母、爱人、孩子。”
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意,带来了大量的情感释放。“在录视频过程中有太多的感人故事。我每天都跟着流眼泪。他们哭,我们也哭。”李舸说。
甚至一些很平常的话,在那个特定环境下,听起来都很戳心。一名男医生对着镜头说:“我的孩子十个月了,回去就会叫爸爸了……”说到这儿,他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;另一名医生刚说到:“疫情结束之后,我要好好孝敬父母……”突然失声痛哭,哭到不能自已。
“录视频就是要跟医护人员心贴心地沟通。只有这样,才能知道他们的情感需求是什么。这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释放的窗口。”李舸说,有心理卫生科医生告诉他,这种拍摄方式,对医护人员是很好的心理调节。
这些肖像照和视频,不仅会留给医护人员本人,还会作为国家的影像文件档案保存下来。
“4万多人、如此大规模的医护人员集中调度,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。”李舸告诉记者,中国摄影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国革命进程紧密相连的。中国摄影人一直有一个优良的传统,那就是为冲锋陷阵的战士拍摄肖像照。早在抗日战争时期,即使物资匮乏没有胶卷,敢死队员